队伍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建设成果 >> 正文 建设成果

省级教学名师—曲伶俐

信息来源: 山东政法学院 发布日期: 2014年06月17日 00:00浏览次数:

曲伶俐,女,1963年9月生,山东烟台人,教授,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山东大学法学院、青岛大学法学院、山东经济学院法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刑事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法律行为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济南市人民检察院、天桥区人民法院、天桥区人民检察院、历城区人民检察院、济宁市梁山县人民检察院专家顾问,历下区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荣获首届“山东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师德标兵、山东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省级教学名师称号,是刑法学省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刑法学省级特色学科的带头人、证据鉴识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带头人。多次荣获山东政法学院“师德标兵”、“优秀教学奖”、“科研工作突出奖”、“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教育背景:1986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2000年攻读完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研究生课程;2007年获山东大学古代史(法制史方向)专业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自1986年以来一直在山东政法学院从事刑法学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主讲过《刑法学》、《刑事案例研究》、《刑事法律专题》、《刑事诉讼法学》等课程。

科研成果:在《中国刑事法杂志》、《河北法学》、《法学论坛》、《山东社会科学》、《当代法学》、《山东师大学报》、《东岳论丛》、《法制日报》、《刑法问题与争鸣》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了《公民刑事权利的法律保护》、《公司运作的刑法保障》、《现代监狱行刑研究》和《刑事政策视野下的金融犯罪研究》学术著作4部,主编(副主编)了《刑法学》、《刑罚学》、《刑事案例研究》、《刑事法律原理与实务》、《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法制史》、《法学概论》、《实用法律文书教程》、《刑事法治与人权保障》、《刑罚之道》等15部著作、教材,其中,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4部,参编了5部著作、教材的撰写。

代表作品:《公民刑事权利的法律保护》,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公司运作的刑法保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9月版;《现代监狱行刑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刑事政策视野下的金融犯罪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金融违法行为入罪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2期;《论公司利益的刑法保护》,《法学论坛》2002年第3期;《公司法人格否认与单位犯罪》,《当代法学》2002年第8期;《律师身份与贪污罪》,《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诉讼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论证》,《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打击金融犯罪应增设新罪名》,《法制日报》2005年6月22日;《我国刑罚结构的实然与应然》,《东岳论丛》2006年第3期;《期货犯罪立法探索》,《法学论坛》1999年第6期。《新刑法之若干立法缺陷及完善》,《政法论丛》1998年第5期,被《刑法问题与争鸣》,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全文转载;《英美国家体育暴力刑事责任初探》,《政法论丛》2007年第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论商业贿赂行为的刑事可罚性》,《东岳论丛》2007年第5期;《失衡的公司利益关系与刑法保障》,《河北法学》2008年第12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1期转载;《犯罪化基准论纲》,《法学论坛》2009年第3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

承担课题: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中国严打刑事政策研究》,主持人;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刑事政策视野下的金融犯罪研究》,主持人;教育部规划基金课题《竞技体育暴力行为刑事责任研究〉,主持人;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重点课题《弱势群体刑法保护研究》,主持人;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学本科教育考试方式改革与实践研究》,主持人;山东省教育厅课题《现代监狱行刑研究》,主持人;山东政法学院重点课题《公民刑事权利的法律保护》,主持人;山东政法学院重点研究课题《刑事案例研究》,主持人;山东政法学院重点教改项目《考试方式改革研究》,主持人;参与省部级重点课题6项,厅局级课题1项。

科研获奖:荣获各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27项。其中,《公司运作的刑法保障》、《论商业贿赂行为的刑事可罚性》、《中国严打刑事政策研究》和《公民刑事权利的法律保护》分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公司运作的刑法保障》、《犯罪化基准论纲》、《失衡的公司利益关系与刑法保障》和《金融违法行为入罪研究》分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荣获山东省法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9项;荣获山东政法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