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是直接源于生活的学问,法律是直接面对社会生活提出的构建秩序的方案,无论是法律实践还是法学理论都必须始终关注现实生活,实践教学是法学教学的核心。为了探索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本教学团队自1995年开始尝试开设诉讼业务实训课程,并于2000年2月建立了诉讼业务实训室,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开展了校内法学实践教学,初步建立起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总结和积累,到2005年团队利用学校转制力倡内涵发展的契机,实现跨越发展,依托学校的法学教学实训中心,完善了诉讼业务实训体系和实训室建设,开发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软件“法学实训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为学生能力训练提供了网络实训平台。团队以法学教学实训中心为依托,大力推进法学实验教学改革,以“大法学”为视角,以“应用型、通识型、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硬件完善、队伍培养、机构整合、课程体系建设、实训软件研发等手段,构建了“突出实训、兼顾实验、立足实战”三位一体的法学实验教学体系。自2000年2月诉讼业务实训室建立以来,本团队已指导5万多学生完成了诉讼业务能力训练,取得了优异的实训效果并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2005年以来,学生考取各级国家公务员和选调生的绝对人数和比例大幅度提高。2008年我校学生国家司法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38 .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我校司法考试参考率和通过率均创历史新高,我校2006级法学专业本科学生总数675人,参加司法考试人数514人,参考率为76.14%,通过264人,通过率为51.36%,400分以上优秀考生104名。
经过多年的努力,诉讼业务实训课程的教学已经日臻成熟和完善,在教学和研究上形成了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近年来,诉讼业务实训团队获得省部级教研科研课题16 项,厅级教研科研项目6项,校级教研科研课题33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获得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改革成果三等奖1项;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1部,主编(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和21世纪课程教材3部,编写了系统的实训教材和指导书,正在主编3部全国统编教材;有数十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其他类奖励,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7项;团队教师主持的《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等6门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为此。山东政法学院着重加强对法学实践教学的管理,以诉讼业务实训室为载体,组织和培养了一支精干的法学实践教学队伍。山东政法学院法学教学实训中心2009年获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诉讼业务实训教学团队的实训教学提高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团队成员的基本情况
诉讼业务实训教学团队以质量工程为中心,以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以诉讼业务实训室为建设单位,以诉讼业务实训课程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形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师德水平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优异的教学队伍。目前,教学团队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 5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1人,本科1人;34岁以下青年教师1人,35—40岁3人,41—45岁8人。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毕业院校不同,学术方向多元。教师中,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首届校级教学名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有海外访问、进修经历者3人。90%教师荣获过校级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奖称号。100%的教师符合上岗资格,91%以上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资格的教师的比例达到58%以上。实践教学团队强调“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团队教师全部获得律师资格或国家司法考试资格,担任企业常年法律顾问10人,担任各地仲裁员12人,担任司法和行政机关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4人,担任省级以上学会理事和副会长9人。
从团队整体来看,团队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于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思想活跃,开拓精神强烈。从团队的结构上看,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方向均衡、团体目标明确、团队协作良好、具备可持续发展性。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课堂教学都取得了较大成绩,具有持续发展的强劲后力,将成为一个学术上有发展,教学上有特色的先进团体。
(二)带头人情况
诉讼业务实训教学团队的带头人杨敏教授是民商法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法学会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济南市仲裁委、日照市仲裁委、东营市仲裁委、莱芜市仲裁委仲裁员。2002年当选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学科带头人,2007年荣获山东政法学院教学名师称号,2008年被评为山东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荣获山东政法学院“优秀教学奖”、“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自1985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以来,她一直从事民商法学和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工作,年均工作量200课时。作为省级精品课程《民法学》的主持人,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备课、授课。注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因材施教,教学互动。她长期以来从事司法实践活动,作为首席仲裁员主持裁决了“山东东岳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东岳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泰山铝业分公司诉宝纳资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加工承揽合同纠纷案” 、“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诉济南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山东省邮电管理局诉圣凯置业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案”等重大案件,涉案金额达十亿人民币,裁决法律适用准确、公正,令当事人信服。她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积极探索符合法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校内实践教学,取得了优异的实训效果。她不仅教学效果优秀,而且具有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带领本团队教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教学的同时,注重科研。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副主编)了8本学术著作、教材。组织团队成员编写了诉讼业务实训教材和讲义。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2项、山东省软科学重点研究课题2项,主持校级课题和校级教改项目3项,参加省级重点课题4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荣获各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奖励7项。
(三)教学工作
诉讼业务实训教学团队秉承“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法律思维、陶冶法治精神、培育职业道德”的教学理念,形成“突出实训、兼顾实验、立足实战”三位一体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诉讼业务实训教学团队注重实践教学管理,制定了系统的教学管理文件,教学档案完整,科学运用信息管理手段,建立完善的教师信息档案、实训档案、教学资料档案和实训案例库,把资料的积累和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突出法律职业能力为基点,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构建了诉讼业务实训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个重点,三个特色:一个重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法律职业能力包括探寻法律事实的能力、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通过诉讼业务的仿真训练,以及通过法律职业的工作流程的实战训练,强化了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训练了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探寻法律事实的能力和法律实务的操作能力。另一个重点是注重学生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崇尚法律、恪守法律职业道德的精神品质,训练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和熟练的案件处理能力,并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一个特色是实战化,这不仅是指场景的仿真,而是指教学过程和实践流程的接近,从证据的取得、案件事实的呈现到法律适用让学生得到高度仿真的训练,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调动各种技术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个特色是全方位。在教学中根据法律职业的现实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强化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侦查、起诉、受理审查、立案、开庭前的准备、庭审准备、法庭审理及法庭审理中的法庭调查、证据质证、法庭辩论等,以及一审、二审、再审程序、执行程序等全部程序的法律活动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展开。第三个特色是体系化,在纵向上建立实验、实训、实践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层层深入,在横向上则要求校内训练与校外实战结合、现实教学和虚拟的网络训练相结合。在课程建设上,经过诉讼业务实训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本课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主要表现在:2007年《刑法学》课程、《民法学》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经济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民事诉讼法学》课程、《犯罪学》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包括诉讼业务实训室在内的山东政法学院法学教学实训中心2009年获得省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涌现出校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师德标兵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校级优秀教师11人;建成了实践教学网站。2005年以来,学生考取各级国家公务员和选调生的绝对人数和比例大幅度提高。2008年我校学生国家司法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38 .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我校司法考试参考率和通过率均创历史新高,我校2006级法学专业本科学生总数675人,参加司法考试人数514人,参考率为76.14%,通过264人,通过率为51.36%,400分以上优秀考生104名。
(四)教学研究
诉讼业务实训教学团队多年以来,一直坚持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研讨。2006年获准立项教育部教学研究重点规划课题《法律思维方法培养与实训研究》1项;2000年获准立项司法部教育研究课题《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结合的办学机制、培养途径研究》1项;2005年获准立项教育厅教改项目《法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本土化研究》2项;2005年获准立项山东政法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案例教学法研究》、《法律论辩——实训课程建设》、《模拟法庭实践课程教学研究》、《律师制度电子教案》、《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研究》5项;2007年获准立项山东政法学院教改项目《法学专业培养模式研究》、《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法学专业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研究》、《法理学-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4项。《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犯罪学》等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009年完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软件“法学实训教学管理信息系统”;2009年团队教师主持的《法理学-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三等奖。
(五)教材建设
诉讼业务实训教学团队在理论授课部分采用教育部组织的面向21世纪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教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2002年该套教材获得“2002年度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团队教师主编(副主编)了《中国法制史》、《刑法学》、《刑事法律制度》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和21世纪课程教材3部。
如何开展法学实践教学一直是高等学校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在教育界未形成共识。所以,长期以来缺乏权威性的实训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团队教师积极探索法学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根据长期以来的实践教学经验,编写出版了《民事案例研究》、《刑事案例研究》、《行政案例研究》、《经济案例研究》、《实用法律文书教程》、《刑法原理与实务》、《民法原理与实务》、《合同法原理与实务》、《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等9本实训教材,自编了《模拟法庭训练》、《法律论辩训练》、《刑事辩护训练》、《法律文书训练》、《诉讼业务实训手册》等5本实训课程讲义。另外,在多年不断的积累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与授课教材相配套的的辅助教材。其中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指导书、习题集、教学案例选编,以及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样本的各类VCD盘、翔实的实训案例数据库等。上述辅助教材及其主要内容已上网成为网络资源,由此形成了完善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2009年团队教师主编的《行政案例研究》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六)科研能力
诉讼业务实训教学团队科研指导思想是:营造严谨的学风和文风,凝练学术品味,以“建立科学有效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为科研方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实现科研水平的真正提升。近几年来,诉讼业务实训教学团队承担省级重点科研项目14项,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项目6项,校级科研项目24项,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1部。正在主编3部全国统编教材。有数十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其他类奖励,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7项。
综上所述,诉讼业务实训教学团队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教育理念先进,团队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开拓进取、勇于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活跃,逐步形成了“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法律思维、陶冶法治精神、培育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理念。二是雄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团队12名教师皆具有法律职业资格,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团队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好,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上趋于合理,业务素质优良,整体实力强,且团队内外关系和谐,战斗力强。三是创新的实训管理系统,团队自主研发了“法律实训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由案例管理子系统、选课管理子系统、实训管理子系统、实训考核评价子系统等构成,该系统通过模拟手段,以真实案例为实训素材,让学生模拟诉讼角色,训练诉讼业务,完成各类诉讼活动,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四是独到的实践教学体系,团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突出实训、兼顾实验、立足实战”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基础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实战能力培养的培养目标。